“网络民意”的实质

新华社今天通过官方网站发布了一条消息(其实是一个时评):《“网络民意”在争议声中推进中国公民权利保障》。看似一篇普通的时评,在大多数人眼里显得似乎不起眼,但是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时评,因为新华网在登载的时候标明“新华社 发布”,表明了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国内各大网站都转载了这篇重要的文章,《凤凰网》也在其显著位置登载。

我之所以注意到这篇记者时评,是因为最近我对于所谓的“网络民意”有点新的看法。如果在多年以前,我们大多数人会把“网络”视为获取资讯和信息的一种新的渠道,几乎所有的网民在通过互联网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的同时,诸如即时通讯、电子邮件、论坛BBS等传统网络功能也是大家经常使用的。然而现在的国内互联网已经不再是多年前的那个“网”了,这并非意味着中国的互联网网民在经历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同时,使用网络的良好习惯得到了加强和提升,恰恰相反,我以为和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缺乏良性引导和约束的互联网生态环空前恶化,互联网上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在把网络作为他们倾泻灰色情绪的工具。这种灰色情绪的可怕之处在于刺激并且激发了其他人现实生活中本来存在的灰色情绪。正常况下,我们只在心情沮丧或者生活事业失意的时候才会怨天尤人,看啥都不顺眼,但是这个特殊群体的灰色情绪反复在网络上激荡,最终导致很多网民人云亦云,对一切人和事都持怀疑态度。最后,这种灰色情绪演变成“网络民意”,披上合情合理的外衣,游走在网络中间,影响更多的人。这个灰色情绪的实质是怀疑、否定、辱骂和攻击。

自然,对于决策者来说,适度的考虑所谓的“网络民意”,是一种政治上成熟的表现,也有助于促使一些特定事件的最终结果趋于更加合理和接近事实。但是不管怎么样说,我觉得“网络民意”的实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灰色情绪,对于这种情绪,我们需要区别对待。理性的、合理的,我们要及时采纳;非理性的、不合理的,不光不能采纳,并且需要合理引导,使得他们趋于合理和理性。在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上,照单全收是错误的,一概蔑视更是愚蠢的。

互联网上的辱骂和攻击有时候不需要理由,因为这种非理性本来不是什么“网络民意”。比如,引起争议的绿坝软件,你要是支持这个软件,会招致攻击,你要是表示怀疑,也会招致漫骂;你要是不表态,他们照样会找到攻击你的理由,总之,在这种“网络民意”中,没有任何态度是正确的。他们原本没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不过看不惯任何人和事罢了。新华社的这篇时评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显示“网络民意”正在受到关注,也许随后是“引导”,看起来确是有必要的。

“网络民意”的实质》有2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